在中国历史上配资股网站,文化出现了多次转型。每一次转型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,也是人们思想观念更新的前提。
人类始终要摆脱笨重单调、疲于奔命的生存方式,要让生活条件变得好起来,当然也要追求有兴趣的工作,或者说把工作和兴趣统一起来,而不能只是重复单调的劳动。远古时期的先民们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,还吃不饱,穿不暖,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。那时候的文化没有多少进步,他们只是吃饱喝足之余在一起唱歌跳舞,在岩壁上画画,却没有真正高雅的艺术和文学产生。那时候的艺术和文学都是原初的,古朴的,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。甚至那时候根本没有文字,很多文学故事只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模式传播,也就有了群体创作的元素。无论是女娲补天,还是夸父逐日,无论是精卫填海,还是大禹治水,都是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,加入了群体创造的元素,不是一个人创作的结果。而那个时候制作的陶器也流传下来,并没有形成精美的器物。后来有了社会分工以后,有了奴隶主和奴隶的区别,也就是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区分。奴隶主会使用高级的生活器具,也会欣赏比较高雅的艺术和文学。文化出现了一定的转型,由原始的、古朴的、粗俗的,转向了宫廷的、典雅的、精致的,但民间文化并没有失传,而是仍然以原始的形态存在,进步并不是特别快,但比较通俗易懂,能够满足老百姓的需求。而宫廷的文化走向了精致化,甚至有很多专门的文化人出现。
展开剩余77%文人士大夫搞文化艺术,他们会搞音乐创作,制作出宫廷音乐,供君主和臣子娱乐。他们会画宫廷画,笔法精致,供君主和臣子欣赏。他们还会写诗作词,弄得比较高雅,而老百姓大多都是农民,不读书,不识字,根本欣赏不了诗词这样的文化产品。宫廷和民间的文化出现了并行发展不悖的局面,一方面,宫廷文化日渐精致;另一方面,民间文化还是那么原始和古朴,进展不是太大,但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向。先秦时期,出现了诸子散文,各家各派的哲学家出现,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,而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。只是后代的君主都改变了他们的理论,变得有利于自己的统治,尤其是儒家文化,经过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改变,有很多理论已经和孔子和孟子的理论大相径庭。孔子提出“食色性也”,说得很随便。而到了明清时期,却说成了“万恶淫为首”,视男女性事如洪水猛兽,还提出了“男女授受不亲”的说法,以至于出现了假道学先生,“满口仁义道德,一肚子男盗女娼。”先秦时期的文化是开放的,有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,而到了秦朝大一统之后,文化出现了封闭保守的态势。到了汉代,董仲舒提出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理念,使文化走向了偏激的道路。
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文化很难形成统一的趋势,但文人士大夫着实不少,很多都有自己欣赏的文化。有的喜欢音乐,有的喜欢绘画,有的喜欢书法,有的喜欢文学,有的喜欢文人雅集,在一起喝酒作诗,以至于有了《兰亭集序》。东晋的陶渊明辞官归隐,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归隐的诗人,还成了田园式的鼻祖。文化并不仅仅出现了宫廷,也产生于民间,当然处在宫廷和民间之间的还有田园文化。很多文人士大夫仰慕田园生活,不愿意在朝为官。他们身在官场,心在田园,有的被贬谪之后就学陶渊明,要回归田园生活,怡然自乐。不管是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,还是宋代的欧阳修和苏轼,都受到陶渊明思想的影响。甚至他们把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当成精神的港湾,一旦官场遇到挫折,被贬官了,就会学陶渊明,躲进精神的港湾。文化并非都是张扬的,有很多是内敛的。唐诗灿烂辉煌,但并非都是豪放的,也有一些婉约的。到了宋代,词这种文体流行,有豪放派,由婉约派,有清雅词派,但难以逃脱“词为艳科”的传统。很多诗人看不起词,但他们分明也写词,只是为了和乐歌唱,叫做“填词”,而写诗却不能说成“填诗”。
到了元代,汉族人处在社会最底层,受到民族压迫。民间出现了散曲,但宫廷仍然以诗词为文学正宗,却没有出现太多的诗人和词人。或许元朝人大多在马上打天下,还要再马上治天下吧。民间的文人创作散曲,写得比较泼辣,当然也有委婉的。《窦娥冤》比较泼辣,骂天骂地,骂官骂吏,让人如闻蒜酪味儿。《汉宫秋》写了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,虽然故事来自于民间,但可以迎合很多老百姓的心理,还有民族融合的背景以及君主被蒙蔽的问题。文化出现了转变,很多音乐和绘画变得粗犷豪放,连同瓷器都变大了,以至于很多鉴赏瓷器的专家看到大型的瓷器,一眼就认定为元代的。到了明清时期,有了闭关锁国政策,文化逐渐走向内敛。尤其是“文字狱”出现之后,很多文人都不敢写诗作词了,而是要转向考据学、训诂学、音韵学,即便有所成就,对社会发展也没有任何帮助。绘画和瓷器方面走向更加精致化,明代的绘画和瓷器并没有太多繁琐的东西,以疏朗、淡薄为美。皇帝喜欢什么,宫廷用的绘画和瓷器就能显示出什么。到了清代,绘画和瓷器有了繁琐的东西,不管是画花鸟还是人物,都有一些雍容华贵的意思,和明代的有很大的区别。到了民国时期,革命成了时代的主题,文化出现了很大的变化,尤其是文学方面,很多描写救亡图存的小说和诗歌成了流传的东西。文革期间,文化遭遇了灾难,很多知识分子被打倒。流行的只有伟人的书籍和鲁迅的书籍,其他的书籍都不让看了。至于诗歌,只能变成标语和口号,小说和散文基本不再流行。
拨乱反正以后,才有了文化的转型,出现了伤痕文学,反思文学,改革文学,乡土文学,先锋派文学,寻根文学,城市文学等等。音乐开始走向市场化,绘画和电影也走向市场化,接受资本运作,最终很多音乐、绘画和电影作品通俗易懂,却成了烂大街的东西,没有太多高雅的成分在里面。到了现在,很多人都不愿意工作,也没有太多的业余兴趣爱好,只是接受互联网文化的影响,其实是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影响,却没有真正接受民主和科学的影响,也不会讲究民主和科学。他们接受资本的怂恿,接受权力系统的规范,只是挣了钱以后要迅速花掉,却不会攒起来过日子。甚至有的人为了多打几份工,拼命工作,还有加班族,长年累月加班挣钱,不愿意多休息。一方面面临“过劳死”,另一方面面对沉闷无聊的所谓“工作”,两者都成为道义的扭曲和理性意义上的时代错误。为了刺激消费,资本和权力系统合谋,推动了城市化进程,让很多人进入城市,也让很多人负债买楼、买车,同时也给很多人提供了旅游项目,最终要人们把挣到手的钱花出去,当然也就实现了资本主导下的文化转型。应该纠正这种资本主导的模式,改变现代资本雇佣关系,让人们在这种雇佣关系中脱离出来,有尊严地活着,其实就是提高社会福利制度,提高每一个人的工资待遇,让他们拥有话语权,才可以改变现有的文化体系,实现文化的再一次繁荣。
历史上文化转型过很多次,而到了现在,又实现了资本和权力主导下的转型,要警惕文化西化的影响,同时要发展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。当然也要避免发展文化糟粕,同时要讲究民主和科学,要提高每一个人的工资待遇,还给他们话语权配资股网站,这样才能促进文化的融合和发展。不然只会封闭保守,甚至完全西化,当然也就失掉了自身的特色,而民族精神也就荡然无存了。
发布于:河北省嘉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